日期:980213
旅點:三峽老街
攝影:JJ
文字:部份截取網站Blog。
【三峽老街】
民權街原名三角湧街,是三峽早期的市集中心。今天所見到兩旁的建築,是日治以後才重建的。據說,當年蓋老街所使用的磚塊都是遠渡日本過來的哩!在老街上你可見式的古老房樓,外觀雕刻精巧,整體規劃給人濃濃的古早味;只是現在老式建築,已所剩無幾。目前三峽老街所保存的部份,僅剩餘民權街的部份,是全台灣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巴洛克式的建築矗立於街道上,走在百年歲月老街上,豐富你心靈及視覺。老街所給人溫柔及些許的哀愁,近年來,因都市計劃,再加上當地居民與政府相關單位,為拆與不拆,展開拉鋸戰,反至老街問題令人受囑目。
在老街上,隨性地走著,你可以發現到有許多的玩藝,盡在其中,若你能用心,隨處可見令人眼花撩亂的早期文物,種類繁多,可謂是咋舌稱奇。老街上還有早期的甘仔店,不妨到此來體會古早童玩及情趣古味。此外,你可以走到仁愛街上,欣賞與民權街不同建築,在此建築大都是屬英式古典式,及日式房舍,典雅風格給人優雅感覺,街道上散發的異國情調你可千萬不可錯過。
清乾隆年間,三峽聚落成形,商業活動繁盛
明末清初,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形成村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溪、大漢溪附近,後來因所住侷限才漸往山地發展。
三峽因山區範圍龐大,先民耕種之餘,上山伐木、採藤、燒炭,且三峽近山產大菁(可製作染料),又有清澈的三峽溪水,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造就了染布業之發展,早年三峽老街的商店就以染布業為最多。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地區的山地很適合種茶,又有天然資源樟樹,於是人們開始種茶及製作樟腦,染布、茶、樟腦為三峽過去最大的物產。
清乾隆年間,安溪移民入墾者漸增,於是有「溪聚落」形成,三峽的第一條街「三角湧街」(即現今民權老街)也在此時初具雛型。
晚清的三角湧以熬樟腦、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並以三角湧街為集散中心,利用河道縱橫的夙富水利,將貨品運送至全台各地,甚至外銷他國,在極盛時期往來船隻達六十艘之多,市街景象繁榮。
日據時代,積極建設三峽,造就獨特建築風格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簽訂馬關條約,日軍登台後,首遭三角湧義軍抵抗,殲滅日軍數百人,隨後遭日軍焚街燒殺報復,三角湧街庄及祖師廟皆在此時付之一炬,於日治初期再度於廢墟中重建。日治中期,日人開始開採煤礦與木材,成為三峽新興工業。
此時的染布業也因洋服、西服及布行代之而日漸衰頹。大正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年),推行「街區改正」工作,形成今日民權老街現存的立面,並建設輕便鐵道作為主要文通工具。
日治晚期,日人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三峽著名地標-三峽拱橋,也在此時期落成,水運時代自此宣告結束,三峽街庄的交易逐漸轉變成基本的民生消費。
台灣光復,祖師廟漸添藝術光輝
台灣光復後,改制為三峽鎮,三峽人的信仰中心-長福巖清水祖師廟由藝術 家李梅樹 教授主持改建,由於建造技術匠心獨具,精雕細琢,造就了祖師廟「東方藝術殿堂」的美名,使祖師廟在莊嚴的宗教氣息中,增添珍貴的藝術價值。
三峽老街依山傍水,為台灣北部最長老街之一,其騎樓連續拱圈,三拱排樓面富含巴洛克式風格,為台灣少數完整且具歷史價值之傳統街區。
三峽老街建築從民國初年留存至今。房子上的刻字這些字或代表姓氏、姓名、行號或店名;而商家的店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和現在的商店掛招牌的方式不一樣。不同造型的山牆樓面突出的部份,通常中間部份較高,兩側較矮,傳統稱為「山牆」或「牌樓」。山牆上的圖形裝飾尚有寓意,如花瓶象徵「平安」的意思,八卦是為了避邪。
建築材料的不同老街屋的正面以紅磚為主要材料,水泥粉光則是近年整建所用的材料,房子內的牆壁則是以土埆堆砌而成。多采的裝飾紋路在房頂的突出部份,以及二樓的窗台下方有各種的紋樣,有動物紋、中式紋樣、外國紋樣,看起來更美麗。
獨具特色的女兒牆指民權街正面上方加蓋的小牆,有實心、鏤空和加裝匾額框等做法。
【藍染工坊】
染布業在早期的墾拓社會中以供應附近地區居民的需求,在道光初年,染坊這種自染自售的「農業社會簡單工業」己在三角湧街上出現。直到同治、光緒年間才擴大規模,在明治、大正年間,三角湧的染布業仍很盛行。
三角湧街的染布業,是文武市兼營,所謂的文市就是只零賣,而武市則是指批發。在當時,批發的運銷不僅遍佈北部,甚至遠及中南部;店家不僅在門市零售,亦有人擔著布匹到外地出售。而擔布者大多到桃園、中壢、新竹方面的客家庄銷售。
經營染布業的人家,其店屋臨街的前進,如同一般店家均做為店面,後進即做為染布的場所,沿街兩側的染布業者,均將染妥的布,擔往溪邊在水中進行漂洗的過程。
當時的三角湧山區有可以製染料的植物馬藍〈大菁〉,再加上清澈的三峽溪溪水可以用來漂洗布、溪畔可以晾曬染布,因此當地染布業非常興盛。加上當時淡水河水運便利,在三角湧染好的布經由萬華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遂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於是染布業在當時市場中逐漸成為三角湧街的特色行業。
也因此,清朝末年,三角湧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悠遊於古樸的三峽老街,亦可發現染坊的牌樓立面處處林立,其規模可說是當年北台灣僅見的一條染坊街。染布技巧趨於精湛,不同店號各有獨門配方和絕活,三角湧的染布業在當時堪稱如日中天。
藍染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係以三峽舊地名命名,成員多為三峽在弟子民,成立緣起於1994年組成的「三角湧文史工作室」,後因會務多元發展之需要,於1996年正式成立「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以研究保存三峽地區之文化資產,提昇本鎮文化、教育及環境生活品質為宗旨。目前會務推動主要為三峽藍染文化推廣及社區文化導覽。
而「三峽染工坊」是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於2001年輔導成立的染色工坊,提供三峽社區媽媽學習、染布、製作的窗口,主要推出的文化商品種類包含藍染教學、開放給一般民眾的DIY體驗與藍染手工製品…等。
【歷史文物館】
在三峽民權老街上,是台灣老街保存最完整的。因此三峽鎮公所為保存這條街的原貌,以模型、圖片方式,為老街記錄下珍貴的歷史見證。三峽歷史文物館目前正置於舊鎮公所內,若對三峽老街想做個深入的研究,特地前來參觀。三峽歷史文物館,共分為兩層樓。一樓主要是以主題展、交流展為題,展示各地不同藝術民俗風;而二樓則是以常態展,來介紹老街當地文物、史蹟保存展示,開放時間為週二到迵五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免費自由參觀。
此文物館,已約有80多年的歷史,佔地約70坪,民國七十五年後,因為新鎮公所落成,故此才被規劃成歷史文物館。將三峽歷史風土民情,做一處詳細的導覽用途。
【三峽行政大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