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981118
地點:國家戲劇院
捷運:中正紀念堂-出口第一棟二F
圖文:JJ & 各大相關網站。

**********************************************

去年底,J力邀各方友人想一同欣賞這部舞台劇大作:寶島一村。
沒想到太熱賣完全訂不到票,James杜當時也只找到今年三月中壢的票,正逢J有案子,只好作罷。

前些日子忽然看到加演的場次。未免又再放一狗票人的鴿子,這回J低調的訂了票。也幸運的看到了佳作。
各位各位拍謝啊。J自己享用去了。但J很乖的回來分享,還畫了關係圖。哈,請享用。

看了各種表演,第一次看舞台劇還送包子的,晚上十一點散場後。全場的人排隊領:寶島一村包子。ORZ...

另外,買票請買3F以下,J的票是4F,看了近四小時的舞台劇,脖子都快斷了。

J的隔壁是個外國大嬸,中文流利的嚇死人。有聽不懂就會問J,以下她這魔問了。

劇情:
話說小毛為了抓偷看二毛洗澡的周胖,追逐中搞的三家雞犬不寧。
周胖媽媽"如雲"正冷不防地站在小毛背後,找不到周胖的小毛大喊了:我操你媽的周胖
機靈的小毛馬上轉頭馬上向周大嫂行禮說:對不起周媽媽。

外國嬸:a,剛才他說什麼來著?什麼對不起?
JJ:..........呃........... (您該不會打算要我重講一次台詞吧。@@)

於是JJ這魔回她:呃...剛才,他說的是.........."髒話"。U  Know?
外國嬸:.....嗯...(似懂非懂的深思著....)

JJ 深怕外國嬸會認真的問JJ,什麼叫"髒話"@@。
腦海裏便馬上出現了........Damn...&..Fu..&.....Go..&...Suc..&.Sa.&.....等等開頭的英文髒話。
幻想著要如何解釋一番。ORZ............整個就很白痴。

後語:

J 不是眷村孩子,卻對眷村有著一種特殊的好奇感,試圖去體會當年大時代戰亂時期的離別與哀愁。

戲裏的老趙兒子小毛被大陸奶奶掌了巴掌後。
老奶奶這魔說著:這巴掌是替你爸受的,你爸當年說只是去台灣玩玩,這一玩,玩了四五十年。

起初,這些離家背景的人只是隨著國民政府逃難來台,而百萬的軍民卻在台灣形成了特殊的眷村文化,

眷村人從一開始的想家,成天嘴上掛著:這裡不是家,到最後不得不把寶島當做家的心情轉折,

最初,眷村第一代的軍民年年盼望反攻大陸,直到老蔣逝世才打碎了他們反攻的夢想。
一群人哭天搶地的哀號著:回不去了啊。回不了家了啊。我的家在那啊。

而眷村的第二代,活在世代交替的矛盾與複雜中,極力想逃出竹籬笆,恨透了眷村的封閉世界,
活在眷村是沒有出息的,第二代的心聲這魔嘶吼著。

小時候,最常聽到台灣人說,那些外省人叫做老芋仔,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愛國情操的表現:刺青。
一口聽不懂的言語,手臂上刺著反攻大陸,學校的老舊牆上還殘留著"小心匪碟、人人有責"的字樣。@@

小時總不懂,這一票外星人是那來的,這魔開放民主的國家,何須"反攻大陸?小心匪碟?"
隨著年紀增長,才慢慢了解到眷村人特有自成一格的封閉及文化,也體會到他們當年滿口共匪經的原因。
這是眷村人才有的八卦及話題。

世代交替,種族融合的程度或許遠超過他們當年的想像。
這段歷史不僅紀錄著當年外省人在眷村裏的生活點滴。他們更有自己特有的言語叫做"眷村黑話-春點"。
許多時下流行用語,黑道用語(很多眷村孩子混黑道@@),其實都是來自於眷村黑話。
J看過一些眷村朋友們用黑話在交談時,簡直像火星來的,明明都是中文卻沒半個字兒聽的懂。
這也是了不起的眷村留下來的特殊文化。

走過一甲子,外省族群和本省情節早已不復見,當年的外省市長(ㄎㄎ)為了融合,也學了各種族群的語言!
現在我們顯少聽到族群問題的唇槍舌戰,只剩下政黨間的亂戰、口水戰。
爭吵仍存在,只是原因不同了,時間帶走了族群融合的戰爭,卻帶不走歷史的記憶。

寶島一村,所呈現出來的眷村情感及文化,糾結著人心,除著劇情起起落落的情緒,歡笑與悲傷,等著各位去體會。

By XeniaJJ


(圖:JJ攝於980307-中興新村眷村)

**********************************************

劇中所用的曲都非常好聽,一曲曲勾起小時的回憶。不論是眷村小孩或是台灣的孩子,歌曲令我們有相同的記憶。
JJ 最愛這首 Skeeter Davis - The end of the world,而另一首經典What Will Be,Will Be,是哥哥曾送給J的歌曲。

寶島一村原聲帶 (有連結底線可試聽)

 01. 松花江上
 02. 往事只能回味
 03. What Will Be, Will Be
 04.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05. 誰來愛我
 06. 三朵花
 07.
The End of the World
 08. Rhythm of the Rain
 09. Those Were the Days
 10. 情人的眼淚
 11. 恰似你的溫柔
 12. 松花江上(二)
 

《松花江上》曲詞:張寒暉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同胞啊!同胞啊!
什麼時候,才能收回我家鄉?!

PS:松花江上應該是當時的地雷歌曲吧~

**********************************************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張寒暉作於1936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中國東三省,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驅趕“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子,布滿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不能歸,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從心頭都郁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張寒暉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以含著熱淚的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他把自己的這首歌教給學生、群眾演唱,然後,他帶領群眾到西安的城牆上,街頭中去演唱,悲怨壯烈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廣大東北軍官兵的心,竟有數萬名官兵聽後落淚。“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城裡已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遍全國。

這首歌以帶尾聲的二部曲式為結構。傾訴性的音調貫穿全曲,並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真切感人。旋律以環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引伸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回腸欲斷的效果。當尾聲唱出呼天喚地似的旋律時,歌曲達到了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抗爭的力量。

一直埋頭苦干的革命音樂家張寒暉,就是這樣代表著人民傾吐呼號,為我們留下了這首不朽的戰鬥性的悲歌。

**********************************************

 《寶島一村》的一切,要從1949年開始說起……
它敘述著一群自中國撤退到台灣的人們,在寶島一村這個「臨時的」眷村中,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故事……

趙家:寶島一村99號
周家:寶島一村98號
朱家:寶島一村98-1號(傳說中的「電線桿插一號」)

趙家:寶島一村99號
錢奶奶(xxx)  拿手絶活是天津包子,奶奶都唸 "天津飽子",可愛的奶奶把一手絶活教給了朱嫂這台灣媳婦。
老趙(屈中恆)熱心公益的好人,當年也是冒名取得門牌號碼的住宿權。還有最真情流露的尾聲獨白;

趙嫂(郎祖筠)個性鮮明的大小姐,有著一口經典京片子;成天嚷著要嫁給當官的。情緒表達的活靈活現。精采。
大毛(朱芷瑩)與大牛相戀,因媽媽的阻止而退縮,台中酒店遇美兵夫婿嫁至拉斯維加斯,在美與大牛愁悵相遇。
二毛(劉美鈺)滿嘴髒話的小太妹,不知道那根筋忽然對了,某天忽然通了,唸了世新當了記者。育有二女。
小毛(韋以丞)莽撞愛闖禍,長大成為孝順好兒子,最後找回寶島一村離開的人,回鄉來過拆除前的最後年夜飯。


朱家:寶島一村98-1號(傳說中的「電線桿插一號」)
老朱(馮翊剛)聽留聲機哼唱的傳統戲曲;罷佔在電線桿收""用電服務費"",和台灣太太對話總是令人笑破肚皮。
朱嫂(忘了名)傳統的台灣媳婦,大方勤儉熱心,從錢奶奶那學來天津包子的技術後,靠包子養活一家老小。       

大牛(那維勳)年少輕狂,有著遠大的夢想,一心想逃離寶島一村。與大毛相戀從兩小無猜到中年愁悵地重逢;
大車(蕭正偉)小時很呆,成天幻想武功高強,長大後繼承母業,賣起了天津包子。

周家:寶島一村98號

老周(宋少卿)最愛靈活的挑眉,對同袍家人非常地照顧;唯一沒有冒名盜領門牌,從飛官眷村躲到陸軍眷村。
如雲(徐堰鈴)前夫子康(黃仲崑)莫名地離別;由老周來照顧。心卻中意著子康的老友吳將軍,幫佣數十年。

周胖(時一修)子康之子,小時很鳥,書呆子,常偷看大毛二毛洗澡,長大遠赴美國,當了教授卻不侍奉父母。
 

 





**********************************************

以下為各大相關網站介紹:

[門牌+(2).jpg] 

 

一個深度刻畫台灣特有族群融合史的動人故事(以下文章摘自表演工作坊電子報)

眷村,一種台灣特有的居住區域、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194960年代,因應政治環境的動盪,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發展出獨特的文化氛圍….

初來台灣時,這群移民的居住空間簡陋而臨時,每家都只有兩、 三坪 大。緊密相依的聚落裡,夾雜著南腔北調、四川牛肉麵與韭菜餃子爭香的熱鬧景觀;竹籬笆裡外的族群交會,也漸層上演。

從第一代思鄉、盼回鄉的眷村人,到第二代在台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眷村子弟」,兩代人共同型塑出色彩鮮明的生活意象與價值態度;建築、人際互動、政治行為和生活慣用語,都自成一格。

緊密的群聚情感與專屬的生活記憶,更賦與「眷村」二字獨特而傳奇的精神密碼。隨著人口外移與社會變遷,眷村陸續改建,區域特性也逐漸稀釋,但這半世紀的歷程,不僅是島嶼空前絕後的文化景觀,更是彌足珍貴的族群融合史。 


「融合」,絕對是最具台灣跨時代特色的本土精神。六十年前,竹籬笆裡外的人,靠著這股融合力,共同建構土地認同;二十一世紀的新台灣人,也正學習用平等尊重的心態,接納來自東南亞與海峽彼岸的新新移民。  
 

從意外旅程到落地生根的大時代故事 
 

這齣源於嘉義眷村的時代大戲,取材自台灣最知名的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為了即時保留眷村史,他全力投入,製作紀錄片、寫書,亦與好友【表坊】藝術總監賴聲川擦撞出合作舞台劇的創意火花,《寶島一村》的概念於焉成形。

這齣結合了表演藝術與影視界雙大師的精采好戲,將呈現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為發展《寶島一村》,賴聲川導演已廣泛蒐集了許多故事與相關研究,將以笑淚交替和辛酸詼諧,回顧這群五十年代台灣移民的生命歷程;並透過劇場,試圖建立眷村口傳歷史的基礎。

由於故事線的綿密,《寶島一村》演員眾多,飾演眷村第一代的演員將從20歲演到70歲;第二代也要從青少年演到中年。王偉忠將以特別演出的身分,飾演劇中的說書人,而多位演員亦都是真正的眷村子弟,或對眷村有特別的感情。 

可以想見的是,由於組合了有目共睹的一群優秀藝術家,《寶島一村》將可為台灣劇場開創出全新的舞台劇經驗。同時,這齣充滿台灣社會變遷歷史意義的鉅作,亦將於台灣演出後,前往海外華人地區展演。 

從幕起到幕落,舞台上呈現的,將是任何一代的台灣住民,都應重新認識,並永誌不忘的重要歷程。

賴聲川 王偉忠  聯合編劇 導演 

演 員

郎祖筠、胡婷婷、萬芳、徐堰鈴、劉美鈺、周姮吟、黃小貓、嚴藝文
屈中恆、那維勳、韋以丞、時一修、蕭正偉、曾信裕
馮翊綱、宋少卿

【長期贊助】國泰航空公司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贊助】鉅眾集團、Audi汽車、港龍航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灣高鐵
【協辦單位】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從意外旅程到落地生根的大時代故事

眷村,一種台灣特有的居住區域、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1949到60年代,因應政治環境的動盪,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發展出獨特的文化氛圍。

這齣源於嘉義眷村的時代大戲,取材自台灣最知名的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為了即時保留眷村史,他全力投入,製作紀錄片、寫書,亦與好友【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擦撞出合作舞台劇的創意火花,《寶島一村》的概念於焉成形。

這齣結合了表演藝術與影視界雙大師的精采好戲,將呈現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為發展《寶島一村》,賴聲川導演已廣泛蒐集了許多故事與相關研究,將以笑淚交替和辛酸詼諧,回顧這群五十年代台灣移民的生命歷程;並透過劇場,試圖建立眷村口傳歷史的基礎。

共同推動精緻表演,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跨國合作

【表演工作坊】精緻的表演藝術創意,從二十年前就備受海外華人地區矚目,新加坡、香港、美國都紛紛熱情邀演。而新加坡多年對【表演工作坊】創作尤其積極支持,早在1989年就曾邀請【表演工作坊】演出《這一夜,誰來說相聲?》,是【表演工作坊】第一部出國巡演的作品,與新加坡堪稱淵源深厚。

2005年起,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每年的指標性盛會「華藝節」,亦先後邀請【表演工作坊】演出年度新作,《這一夜,Women說相聲》、《暗戀桃花源2006台灣版》、《如影隨行》,都曾參與過華藝節。 

「全力推動華人表演藝術」的一致目標,讓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表演工作坊默契深厚。今年的《寶島一村》將更進一步,創建新的合作里程碑。濱海藝術中心將正式加入《寶島一村》製作行列,從以往的邀請單位,成為「聯合製作」單位。對於首次的聯合製作,濱海藝術中心藝術總監納丹表示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再次與【表演工作坊】合作,也期待這部創作會受到亞洲各地觀眾的喜愛。

這是一個生命故事、歷史故事,也是快樂又動人的故事。 

初來台灣時,這群移民的居住空間簡陋而臨時,每家都只有兩、三坪大。
緊密相依的聚落裡,夾雜著南腔北調、四川牛肉麵與韭菜餃子爭香的熱鬧景觀;
竹籬笆裡外的族群交會,也漸層上演。 

從第一代思鄉、盼回鄉的眷村人,到第二代在台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眷村子弟」,
兩代人共同型塑出色彩鮮明的生活意象與價值態度;建築、人際互動、政治行為和生活慣用語,都自成一格。

緊密的群聚情感與專屬的生活記憶,更賦與「眷村」二字獨特而傳奇的精神密碼。
隨著人口外移與社會變遷,眷村陸續改建,區域特性也逐漸稀釋,但這半世紀的歷程,
不僅是島嶼空前絕後的文化景觀,更是彌足珍貴的族群融合史。 

「融合」,絕對是最具台灣跨時代特色的本土精神。
六十年前,竹籬笆裡外的人,靠著這股融合力,共同建構土地認同;
二十一世紀的新台灣人,也正學習用平等尊重的心態,接納來自東南亞與海峽彼岸的新新移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iaJJ|Nia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